close

  
      “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幹線,推進梯度發展。”這是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勾勒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棋局,並且首次將“長江經濟帶戰略”落實到國務院施政綱領中。
      在外界看來,這意味著長江經濟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也預示著我國經濟發展的“T”形結構正在形成。而要回顧這一戰略的形成,則要追溯到30年前。
      決策部署步步推進
      1984年9月底,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在烏魯木齊“全國經濟地理與國土規劃學術討論會”上作了“2000年我國工業生產力佈局總圖的科學基礎”的報告,初步提出“點-軸開發”理論和我國國土開發、經濟佈局的“T”字形宏觀戰略。
      自1985年5月至1987年,陸大道參與由國家計委組織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的制定工作,承擔“全國生產力總體佈局”部分的編寫。作為未來15年我國國土開發和經濟佈局基本框架的“T”字形戰略明確被寫進了“綱要”。
      此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著名經濟學家孫尚清也強調,在“九五”期間乃至21世紀,要建設一個輻射和支撐全國的開發開放架構。這個架構就是以沿海開放地區為縱軸,以長江流域為橫軸的“T”形開發開放戰略。
      實踐來看,隨著幾個經濟特區和一批沿海城市的相繼開放,沿海這“一線”得到了開發,而“一軸”建設長江經濟帶的真正機遇則是始於十八大之後的部署。
      2012年12月2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江西省九江市主持召開長江沿線部分省份及城市負責人參加的區域發展與改革座談會時強調,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西部迴旋餘地和發展空間更大,沿江地帶是重要的戰略支點。先沿海興旺起來、再沿江加快發展,梯度推進,這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在外界看來,這時決策層已經在考慮將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
      進入2013年後,一系列決策信號密集出現。
      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調研時強調,“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自此,長江流域的開發正式被國家層面提上議事日程,“黃金水道”也成為決策層一再提及的“關鍵詞”。
      9月21日,李克強總理又批示:“沿海、沿江先行開發,再向內陸地區梯度推進,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依托長江這條橫貫東西的黃金水道,帶動中上游腹地發展,促進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
      兩天后,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交通運輸部在京召開《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研究起草工作動員會議。
      同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召開長江經濟帶建設課題彙報會,聽取各省長江經濟帶建設課題總報告和6個專題報告研究的成果。
      2014年無疑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年。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這意味著這一戰略被正式確定為國家戰略。
      4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重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
      會上,李克強指出,長江橫貫東中西,連接東部沿海和廣袤的內陸,依托黃金水道打造新的經濟帶,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5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按照國家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圍繞落實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
      6月11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
      目標瞄準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形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互動,打造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目前,國家層面有關的指導意見即將出台,長江經濟帶建設已箭在弦上。
      從“7+2”到“9+2”
      2005年11月27日,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雲南7省2市在北京簽訂了長江經濟帶合作協議。合作協議由交通運輸部牽頭,確定了以“龍頭”上海與“龍尾”重慶合力擔當起構築長江經濟帶首尾呼應、聯動發展的戰略格局。
      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長江經濟帶,最初也以這些省市為基礎,最早劃定的範圍也就是7省2市。
      直到201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召開長江經濟帶建設課題彙報會,聽取各省市長江經濟帶建設課題總報告和6個專題報告研究的成果。除此前確定的7省2市外,還增加了兩個新面孔:浙江和貴州。長江經濟帶迎來正式擴圍,由此前的9省市增加至11省市。
      2013年9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交通運輸部在京召開《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研究起草工作動員會議。由於浙江和貴州兩省都沒有任何一個市縣直接位於長江幹流沿岸,所以兩省都未被列入《意見》的規劃範圍。
      未納入範圍的浙江立即行動起來。2013年11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浙江調研期間,浙江省發改委主任謝力群“就懇請國家發改委支持的有關事項作了專門彙報”,將浙江納入長江經濟帶就是懇請支持的事項之一。
      當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將浙江納入長江經濟帶。
      貴州的納入則更具戲劇性。貴州省有關負責人介紹,貴州是在去重慶調研時從當地負責同志口中得知,國家層面啟動了長江經濟帶的研究。由於此前並未瞭解相關信息,貴州甚是擔心錯過這一機遇。
      之後,貴州方面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請納入。
      2013年12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和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率領聯合調研組就貴州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升級版支撐帶進行調研。
      調研組在座談會上表示,西部地區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功能區,貴州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對於建設長江經濟帶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自此納入長江經濟帶版圖。
      長期致力於區域經濟研究的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告訴《瞭望》記者,“把浙江和貴州納入進來之後,長江經濟帶會形成兩條國土開發軸:長江黃金水道主軸,滬昆高鐵輔軸。浙江和貴州入圍,讓長江經濟帶的範疇變得更寬更厚了,兩省入圍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依托長江
      “如果僅僅只是聚焦西部地區的發展,現在就有相關的部署。長江經濟帶將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統籌起來,背後其實有更高的考量。”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看來,打造長江經濟帶是支撐東、中、西部共同發展的全局戰略。侯永志、肖金成等專家對《瞭望》表示,至少有四大成果可以期待。
      一是成為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長江流域水資源豐富、農業條件好、總體適宜人口居住,長江經濟帶也因此成為人口、產業和城市聚集之處。
      肖金成說,人口的集聚得有產業的支撐,而城市是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在長江流域,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聯繫較為密切,而天然的“黃金水道”能夠大大降低運輸成本。
      如果能夠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實現上下游之間的一體化,就能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二是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平臺。
      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需要進一步參與高水平的國際競爭。而上游的西部地區,尤其是雲南、重慶等,可以進一步密切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聯繫。而借助於渝新歐等重要運輸幹線,也可進一步加深中國西部地區與歐洲國家的經濟往來。
      侯永志認為,目前階段,西部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是不夠的,開放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有限。借助於東部紐帶,可以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三是成為中國不同層次經濟區域之間內在合作的新紐帶。
      “西部大開發主要針對的是欠發達地區,都是窮哥們兒在一起,但真正的合作得靠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肖金成表示,過去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對西部的支援,多含有“道義支持”的味道,而不是從市場上建立聯繫。
      在肖金成看來,長江上游人口密集,僅四川和重慶兩地的人口就超過1億人,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市場。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是可以獲得高收益的,內部的合作就轉向更多由市場驅動。
      “三大經濟區差異較大,如果差距逐漸縮小,就預示著上游的發展加快,總體市場規模也將因此而擴大。”肖金成說。
      四是成為生態環境保護與消除貧困的新抓手。
      長江上游是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屏障。肖金成指出,9省2市並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發展,上游更是存在著不少生態脆弱地區。這就需要通過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把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口轉移出來,實現人口的根本性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的根本性改善。(記者/王仁貴)  (原標題:長江經濟帶戰略誕生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e01aezf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